匠心筑夢龍塘壩 |
|
|
|
在南渡江畔,一座現代化水利樞紐工程——龍塘大壩正拔地而起。這座承載著海口市防洪、供水、生態等多重使命的工程背后,是一群以匠心與汗水書寫擔當的建設者,榮獲2024年度北方公司“先進生產(工作)者”稱號。 信聰——扎根一線的“潛心耕耘者”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灑在南渡江面時,信聰已經出現在施工現場。這位1998年出生的年輕工程師,用三年時間完成了從技術員到副總工的蛻變,成為項目最年輕的技術負責人。 2023年6月,項目進入閘墩混凝土澆筑關鍵期。傳統工藝澆筑的閘墩常出現蜂窩麻面問題,影響結構耐久性。信聰帶領技術團隊展開攻關,他們連續72小時蹲守現場,記錄下每一車混凝土的坍落度、入模溫度等32項參數。通過對比分析,他們發現振搗工藝是問題的關鍵。“必須改變傳統單一振搗方式!”他提出“高頻+插入式”復合振搗方案,并引入新型高頻振搗器。為確保效果,他親自爬上15米高的腳手架示范操作。最終,閘墩外觀合格率從90%提升至98%,該項目也獲得“提高閘墩外觀質量合格率”特等成果。 “每一道工序都是百年大計的基石,容不得半點馬虎。”他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錄著數百組數據,被同事稱為“行走的施工百科全書”。他主持參與申請的《一種抗震抗滑多層水閘結構》、《一種水電站進水口的活動式攔污裝置》、《一種水利工程用環保綠化型護坡裝置》《一種組合式透水生態護岸》等4項發明專利,《一種地基處理用反濾式振沖碎石樁》《一種攔河閘泄洪上游疊梁式檢修閘門》等20項實用新型專利更是成為項目技術創新的“金名片”。 面對海南省高溫高濕的氣候,他反復調整混凝土配比,最終將閘墩外觀合格率提升至98%,為項目創下“提高閘墩外觀質量合格率”特等成果。特別是在臺風季節,他研發的抗震抗滑水閘結構專利技術,成功抵御了“摩羯”“潭美”等臺風的考驗,確保工程安全度汛。 黃陽青——質量管控的“鐵面包公” 在海南龍塘大壩項目,提起技術質量部主任黃陽青,施工人員都會不自覺地挺直腰板。這位有著七年水利工程經驗的“質量衛士”,以近乎苛刻的標準守護著工程品質。 “閘墩作為大壩的‘門面’必須完美,其質量直接關系工程百年大計!”面對閘墩防碳化難題,黃陽青帶領團隊走訪專家,深入鉆研,引入先進的防碳化涂層技術。該技術不僅提升了閘墩外觀質量水平,還能降低江水長期沖刷帶來的腐蝕,使閘墩抗腐蝕性能提升3倍。 在閘頂現澆梁施工環節,傳統施工方式面臨著水下施工腳手架搭建困難的挑戰,黃陽青提出“預制+現澆”裝配式方案,避開水下腳手架搭建風險,工期縮短30%。為確保萬無一失,他連續兩周每天工作18小時,完成37組對比試驗。該成果獲評省級工法。 “在黃主任這里,質量沒有‘差不多’”。這是施工員們的共識。在一次主體混凝土澆筑時,黃陽青發現某批次骨料含泥量超標0.3%,立即要求清退200方已攪拌好的混凝土。相關負責人連夜趕來求情:“通融一下吧,這點偏差也是誤差范圍內吧!”黃陽青指著規范手冊說:“質量底線,一寸不讓!國家標準是底線,我們的內控標準要再嚴10%。”正是這種“鐵面”作風,獲得工程關鍵部位優良率96%的佳績。 在閘門軌道安裝過程中,黃陽青發現軌道平整度偏差0.5毫米,超出設計標準。他立即組織返工,頂著海南40℃的高溫,親自使用精密儀器全程監督調整作業。經過連續3晝夜的精細打磨,最終將誤差控制在0.1毫米以內,贏得行業主管部門贊譽。黃陽青的堅持,確保了閘門運行平穩無噪音。 龐軍寶——從“歸零”到破局的“實干家” 這位入職僅一年半的年輕技術員,用釘釘子精神在基層崗位發光發熱。一把鋼卷尺、一個筆記本、一沓圖紙、一個斜挎包便是他的全部“裝備”。 “把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,把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。”這是龐軍寶的座右銘。在海南龍塘大壩項目的建設現場,從原材料進場到每一道工序完成,他都要親自把關。同事們經常看到他蹲在混凝土攪拌站旁,一待就是幾個小時,細致記錄每一批材料的配比數據。經常拿著紙筆蹲在現場老師傅旁邊學習鋼筋焊接、模板安裝、脫模等實操技術,提升專業技能。 2024年3月,龐軍寶臨危受命擔任南渡江灌區改造工程四工區段長。面對緊迫的工期、汛期多雨、交叉作業多,協調工作量大等諸多壓力,他迅速轉變角色,充分發揮統籌協調能力,將技術、質量、安全三大核心任務緊密融合,帶領施工人員分析以往灌區施工中制約進度效率的因素,逐一提出解決對策,最終提前20天主導完成標段內3公里的渠道改造工程。 在大壩“騰飛之翼”幕墻施工期間,龐軍寶在一次檢查中發現,編號MQ1的蜂窩鋁板下料尺寸比設計要求短了2毫米。他立即叫停安裝作業,要求重新加工。“龐工,這點誤差肉眼都看不出來,何必這么較真?”施工班組長不解地問。龐軍寶拿起游標卡尺,在技術交底會上嚴肅地說:“2毫米的誤差看似微不足道,但在38.92高程的幕墻上,累積誤差可能導致接縫密封失效。海南臺風多發,一旦滲水后果不堪設想。”在他的堅持下,當日已加工的鋁板全部返廠重制。這件事后,他制定了“三檢一測”制度:工人自檢、班組互檢、質檢專檢,最后用全站儀復測,確保每塊幕墻板的安裝精度都控制行業規范以內。 “小龐身上有股倔勁兒。”“再苦再累的活交給他,都能保質保量完成。”項目生產經理這樣評價,正是這種一絲不茍的敬業精神和任勞任怨的工作態度,讓龐軍寶在短時間內成為項目施工現場的中堅力量。 從晨曦初露到星垂平野,信聰、黃陽青、龐軍寶的身影始終活躍在龍塘大壩的每一個角落。他們用專業詮釋責任,用創新突破瓶頸,用堅守捍衛質量。如今,這座矗立在南渡江上的“騰飛之翼”,正以挺拔之姿見證著他們的拼搏與奮進。 信聰 黃陽青 龐軍寶 |
|
|
【打印】 【關閉】 |